(1)晶間腐蝕
自20世紀20年代應用奧氏體不銹鋼以來,發現這類鋼焊接后,在腐蝕介質中工作時,離焊縫不遠處會出現嚴重的晶間腐蝕。這是因為焊接時焊縫周圍有一溫度為450~800℃的過渡區(熱影響區),這一溫度導致沿晶界析出(Cr,Fe)23C6碳化物,從而使晶界區域的鉻含量降低。由于鉻的擴散較慢,貧鉻區在短時間內得不到恢復,使晶界附近區域的鉻含量被降到n/8量限度以下,因而耐蝕性顯著降低。
近年研究證明,這種晶間腐蝕不僅僅發生在鉻鋼、鉻鎳鋼中,在鎳、銅、鋁基合金中也會存在。晶間腐蝕的機制可分為三個基本類型:
①腐蝕與保證材料在該介質中耐蝕元素沿晶界區貧化有關;
②腐蝕由降低基體耐蝕性的表面活化元素沿晶界偏析所引起;
③腐蝕與沿晶界析出物低的化學穩定性有關。
(2)防止措施
根據形成晶間腐蝕機制,工程上為防止晶界腐蝕發生,可采取以下措施:
①降低鋼中含碳量;
②在鋼中加穩定的碳化物形成元素(Ti及Nb),析出相應的特殊碳化物,消除晶間貧鉻區;
③奧氏體不銹鋼經1050~1100℃固溶處理,保證單相固溶體組織;
④對非穩定鋼進行退火,使奧氏體成分均勻化,消除貧鉻區,碳化物轉變為Ti、Nb的特殊碳化物,保證耐蝕所需的固溶體含鉻水平。